您的購物車內沒有商品
紅木古箏的面板為什麼不用紅木?
紅木古箏是一種約定俗成的叫法。 古箏往往因其前後側面和兩端上表面裝飾板的貼面用料不同,而分成為各個等級,如紫檀古箏、紅木古箏及白木古箏等。 古箏面板用泡桐而不用紅木,是因為泡桐的材料特點最符合古箏的發聲及音質要求。 泡桐密度小,為0.26g/cm3,而紅木的密度一般為0.85 g/cm3,琴弦的激發能量難以把堅硬的紅木振動起來。
LOADING...
根據「韻牌」古箏設計的要求,古箏第一碼的中心至前岳山為160mm,第21碼的中心距離前岳山為850mm,中間箏碼碼基本按等距的要求排列。 但為了轉調方便,在常用的D調排列時,3號碼到4號碼、8號碼到9號碼、13號碼到14號碼、18號碼到19號碼的間距,應為其它碼位的2倍左右。 另外,低音部分的琴碼間距,相對高音琴碼的間距要大些。 幼兒學箏,因手指力度有限,可將整排箏碼往岳山方向移,具體也請參見琴碼定位條。
否。 樂器不是一般的工藝品,有些部件的處理有著特殊的功用,比如面板的處理就恰恰需要一定的粗糙度,而非越光越好。 在大力度演奏時,緊貼面板的箏碼腳會隨著琴弦的振幅方向移動,如果沒有面板表面有一定粗糙度的木紋阻礙,極易產生箏碼"移"、"跳"等嚴重影響演奏和音色的現象。 我公司在古箏面板後期處理中,含有用鋼絲板刷對其表面進行"刷磨"的工序,即將面板表面鬆、硬不同的紋理、"筋絡","刷"成粗疏的長條凹凸狀。
20世紀80年代以前的古箏面板,表面均不進行"刷筋"處理,而且還塗油漆以防吸濕。 隨著古箏技法和作品力度等需求的不斷發展,80年代後開始挖掘、運用唐代的面板處理工藝(與現在日本箏的處理方法相同,但其粗糙程度還未達到日本箏的"凸凹"狀態),為了防吸濕,在其表面途上一層薄薄的蟲膠片液,使其兼顧兩方面的功效。 過厚的塗層會影響古箏的音色,也易使琴碼移位。其實越是上好的泡桐音板、越是鬆透的材質,越容易產生"節疤",但這種條狀的外形酷似"節疤"的物質,實際是一種囊狀的俗稱"石灰性"的變異組織,和常規的節疤有著本質的區別。 這種疤痕不影響音板的傳導和振動性能。 另外,面板上分佈的天然活節疤,雖然其"節"的輪廓明顯,但和周圍組織卻緊密相連,中心與周邊質地差異不是很大,這種"活節疤"直徑只要不超過20×10mm,就完全符合行業標準,其合理的使用,也不影響古箏的音色。 反之,如果是一些"死節疤",其邊際與周圍組織脫離,或部分脫離,那麼一般情況下只能考慮用作底板,如果這塊面板質地非常優良,且修補技術無痕跡可見,那麼用於面板也無可厚非。 天然的木材,有各種的疤痕是不可避免的,關鍵是區別"節疤"的性質,再取決於後期修補或修色技法,可否使其淡化。 "韻牌"古箏要求各等級面板在成品後,均無明顯疤
泡桐面板材質非常鬆,不小心被異物碰及而產生小的凹陷,千萬不要用化學膠水拌木粉貼平凹坑。 這種做法對古箏音色會有影響,應該用清水滴入凹坑中,讓其慢慢吸濕,使癟陷的泡桐反彈上來,如恢復不到原來的位置,可用動物性膠水拌泡桐粉抹平,磨光後用蟲膠片液修色。 動物性膠水乾后,固化膠水裡有自然的空隙,不會影響聲音的傳導。 如果不太看重外表的小缺陷,一般無需修補,對音色無礙。
古箏在演奏時,面板朝上,空間中所飄落的灰塵極易吸附在面板上,特別是箏碼之間的灰塵難以清除。 請不要用濕布擦面板,大面積的面板吸濕會使箏的聲音發悶。 使用軟擦棒,就能方便地清除灰塵。 同時也不要用臘類物品拋光面板表面,否則極易產生"移"碼、"跳"碼現象。
(1)琴弦沒有校到標準音高。
(2)箏碼沒有放置在規定的範圍內。靠近演奏者一側的是最高音箏碼,箏碼號最小,也最低。 一般高音碼排完后,再排中音碼和低音碼。 "韻牌"古箏出廠前均進行過初校音,故在排碼時,弦是張緊的。 正確的操作方法是左手提弦,右手將琴碼放置到箏碼示意條上對應號碼的位置,然後將弦放置在箏碼頂部的弦槽內。
箏碼無正反方向,任何一面都可朝左或朝右,但如果碰到碼腳不穩或琴弦振動有異響,不妨將箏碼換個面,看看是否能改善。新裝的琴弦有一個張力趨向穩定的"過渡期",也就是琴弦的"延伸期"。 當琴弦的張力得到充分的伸張時,在調準音高,其音準就相對比較穩定。 韻牌古箏都經過琴弦的壓顫調音,但因庫存時間、運輸過程和琴行的周轉時間等,都會使原校標準音高產生變化。 再則因琴體受力后也會產生新的應力平衡,故購買新琴后再次在箏碼兩側壓顫琴弦,調准、調穩音高就顯得十分重要。